目录
点睛
批评的呼吸陈培浩;1-2当代前沿
纪念他们的步履——致敬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位先生洪子诚;5-14
神性原乡的终结者——阿来、迟子建、刘庆的四部长篇小说王达敏;15-20
也谈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——以《网络英雄传Ⅱ:引力场》为例欧阳友权;曾照智;21-27
“克隆体李白”与百万亿首诗——AI诗歌的“类文本”生产与可能前景霍俊明;28-32
“阿喀琉斯之踵”:70后作家的现代性书写韩伟;胡亚蓉;33-39今日批评家_陈培浩
“历史化”与现当代文学史命名论争——以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”“民国文学”为中心陈培浩;40-46
文本互文、方法修正和精神证词杨丹丹;47-52+55
批评的梦想吴义勤;53-55批评论坛
重返“人民文艺”:研究路径与问题意识——新中国文艺七十周年暨张炼红、朱羽新书研讨会蔡翔;罗岗;毛尖;56-67理论新见
彩调艺术空间体验与表达研究廖明君;程文凤;68-72+78
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批评学术史脉络研究莫其逊;73-78
学术现象视域中的中国当代文学“历史化”概念所指罗长青;吴旭;79-86
新世纪抗战题材小说的叙事转型与戏剧感投射周珉佳;87-92译介与研究
当代改革主题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力分析姜智芹;94-103
少数民族文学的译介及启示——《人民文学》英文版《路灯》(2011—2018)罗宗宇;言孟也;104-110港台澳及海外华文文学
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拓荒与知识型构——以潘亚暾为对象龙扬志;111-115+121
《女勇士》中的女士之勇王晓惠;甘霖;116-121个人锋芒
“现代派”论争与现代批评伦理的确立唐诗人;122-129打捞历史
京剧现代戏的可能性——以1964年上半年《北京日报》的大讨论为中心傅谨;130-136
鲁迅文学院与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研究论纲叶炜;137-144
作为传播媒介的诗歌报纸贺嘉钰;145-152南方百家
桂林山水画园地的耕耘者——试论叶侶梅的桂林山水画创作成就张逸;张利群;153-155
写在人生的“边缘”——解读田耳人物创作的密钥万忆;曾珍;156-161+188绿色批评
韩少功汨罗叙事身份结构的演绎杨厚均;162-167
论朱淑真与席慕蓉两位女性诗人的生命意识李静;168-171
张爱玲与张欣:不同叙事方式的都市写作吴琪;172-176艺术时代
社交情境下的使用创新:作为“赠礼画”的兰花图研究李晓愚;177-183
人类学视域下的舞蹈田野调查研究王超;184-188
论《北部湾人家》的主流叙事创新苏黄菲菲;189-192当代艺术视角
九龙塘街景方向;194
启事39
译介与研究季进;93
“新时代青年写作的可能性”研讨会陆源;193
当代艺术视角韦俊平;194